刺孔具有促進菌絲生長的增氧作用,用于促控菌棒培養時間的調節。刺孔后的自升溫現象,為低溫季節菌棒促長,提供了便利條件。但是,菌棒刺孔的自升溫,應限制在28℃以下的菌棒管理中應用。菌棒刺孔后的棒內與棒外溫差2~4℃左右。所以,刺孔后應嚴密監視溫度變化。
第一次刺孔:菌團直徑長到5~8公分,用牙簽沿菌種穴周圍刺孔4~6個,孔深1公分。
第二次刺孔:菌團直徑8~10公分,用毛衣針粗的釘子沿菌團邊沿向內2公分刺孔,孔距2公分左右,孔深1公分。
第三次刺孔:菌團直徑長到10~15公分,4個點菌孔大部分已經連通,采用二次刺孔要求刺孔,兩個菌團之間的明顯接合位置,不宜刺孔。
監督要點:
①菌團上面的袋膜松弛,有空隙的地方不刺孔,袋中營養料虛軟的袋子不刺孔,防止孔中流通空氣感染培養料。
②刺孔的位置應距離菌團邊緣大于2公分的位置.防止刺透菌團。
③培養料偏濕的袋子適當多刺孔。
④氣溫超過33℃時,宜選用陰雨天氣刺孔。刺孔后要保持棚內適當通風。如果在室內井字型堆放,層數應低于4層,防止陽光直接照射,燒傷菌棒。
⑤5月20以后的夏栽袋料,以靜止培養為主,保持菇棚遮陰通風。等待立秋后再刺孔;蛟跉鉁爻^35℃的菌棒刺孔,采取少刺,勤刺,晴天不刺,防止刺孔后的積溫燒菌。
⑥無論何時上架的菌棒,出現轉色現象后,均要每隔10天左右轉動一次菌棒,發現有積水,立即在積水處刺孔排水。
⑦如有菌棒凹陷處的袋膜貼緊,影響轉色,要用錐子挑起袋膜,切不要挑破袋膜。
